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一家之言】城市怎么建?答案在面试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罗庆鸿 最后更新:2012-07-28 09:09:48
当成本效益掩盖人文元素,如何能建造出好的建筑、好的城市
为什么城市规划年年被诟病,年年依然故我?面对这样的话题,我不由得回忆起某次入学面试的问与答。
我曾三次申请入读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均告失败。1979年7月,我第四次申请,在入学面试环节,面试我的是建筑学院主任Chuck Tier,他问我为何如此坚持,我答:“我对建筑很有兴趣,很想当个建筑师。”Tier话锋一转:“你知道为什么以前三次申请都不成功?”我:“嗯,不知 道。”Tier又问:“你念过心理学吗?”我只得老实回答:“没有念过。”“你对社会学有认识吗?”“不认识。”“人类学呢?”“不认识。”Tier: “你知道建筑是什么吗?”我想了一会,谨慎回答:“不知道,但我已有多年从事建筑工程的经验。”“这就是你三次申请都被拒绝的主要原因。”接着他又抛出一 个问题,“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求申请人要先具备一个与建筑学不相关的认可学位吗?”“不知道。”Tier:“因为目前建筑学术理念相当混乱,我们也不知道 未来的建筑应该是怎样。本学院希望学生们能利用他们已有的学识,从多方向、多角度来探索属于他们自己的建筑道路。”随后Tier先生从书架上抽出两本书借 我:一本是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萨默先生的《个人空间》,另一本是跨文化传播学奠基人爱德华·霍尔的《隐藏的维度》。当然,我再次名落孙山。
多年后,再次回味这一面试过程,我有了更深的体悟:建筑既是要供人使用,就必先要认识人,才能为人办好事,而人类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都是“人”的 学问。从点到面,从门到墙,从地面到地下,从社区到城市……只要与人生活有关,莫不是建筑学的范畴。当科学文明渐渐替代了历史文化,成本效益慢慢掩盖了人 文元素,生产效率催生了专业制度,经世致用只剩下了经济实用,视觉艺术取代了美学观念,专业知识演化为“通通不识”,如何能建造出好的建筑、好的城市? 《中庸》有言“道不远人”:一座好建筑自然是“以人为本”的建筑,一座好城市当然是能令社区融合、市民安居的城市——希望我失败的面试能给城市建设者们一 点有益的思考。
(作者为香港建筑师)

网络编辑: 谢小跳 责任编辑: 蔡军剑 实习生 贺风玲

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本人在UBC唸建築時主修歷史與文化,明白到建築文化累積過程與政治關係密切,為了更深入理解這關係,曾在HKU修讀MPA﹙政治與公共行政﹚;十餘年來,也積極參與各方面的歷史建築保育活動,對香港目前的現象有一定的認知,為此,無論政府決定舊合署西座拆與不拆,亦想藉此機會在講座與各前輩、友好及社會人士共同分享我的觀點。亦祈待各位不吝指正。
 
羅慶鴻
講座日期:2012年6月23日﹙星期六﹚
時        間:下午 2 時至 4 時
地        點: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展覽廳
                    尖沙咀彌敦道 132號美麗華商場 B1
                    地庫 B1007-B1010號舖
 
 

2012年6月6日 星期三

舊合署應轉化為活文物

顧 問報告書中談及舊政府合署建築風格的篇幅中,只有「中座在建築方面最具特色……東座也是一座優雅的建築物,標誌著從傳統藝術學院(筆者按:大概指十九世紀 至上世紀初的新古典風格)至現代實用建築主義的建築風格。西座雖為三座之中最大,但在建築上卻被認為平平無奇」幾句;至於美學理念和藝術手法等,並無詳盡 解釋。

誠然,現代建築的藝術造型是以簡單的幾何線條和圖案組合來取代昔日的繁鎖裝飾,強調建築的實用性能也不假。舊政府合署的藝術造型相信是沿於上世紀初在荷蘭崛起,以平面方格拼合,造型簡單,強調比例、均稱、對比等協調的藝術風格。

以民為本籌劃新用途

今天看來,現代主義也好,國際形式也罷,更優秀的同風格建築作品比比皆是,只是應用材料不同,手法有別;如毛石更換為大理石,或是玻璃幕牆代替了磚石、三合土罷了。

從建築的角度去看,文物建築的藝術價值高低,取決於它的藝術理念是否有創造性,工藝是否精細,藝術手法對日後建築發展是否有重要的影響等,相信舊政府合署在這方面難以獲得很高的建築價值評價。

顧 問報告建議政府「應考慮把中區政府合署的中座和東座納入古蹟辦的已評級歷史建築名單內」。古物古蹟辦事處的專家評審小組成員來自不同有關範疇的專家、學 者,他們和任何政治組織或持份者都沒有關係,不受政府干預,更不會被社會輿論影響,在評議過程中各抒己見,也不諱言指出研究報告中不足之處,獨立評分,但 不負評級之責。問題是在目前的制度下,評級只不過是在行政上為處理建築保育工作提供一些標準而已,並沒有任何法律約束力;若把合署和政府山拼合為一個完整 的歷史中心來保育,分別評級的意義實在不大了。

報告書認為,「當局面對最大的難題是如何為其找到合適的新用途,使其可匹配現時作為政府辦公室的嚴肅用途」(意思是不應該作商業用途),並建議舊合署「應開放該址,回覆1997年以前讓公眾進入的情況」等。

其 實,像政府山這樣一個重要的政治、歷史、宗教、文化中心,從古希臘到古羅馬的政治文明啟蒙年代始,歷來都是讓市民參與政治活動的地區,在羅馬歷史中心的廣 場和會堂便是讓市民可以在室內和室外舉辦抗議、示威、遊行的地方,或是和政府商討政策的場所,並設有讓市民可以投訴政府或自由發表意見的演講台。這個政治 意識,在現今「以民為本」的政治文化理念仍然有重要意義,顧問的意見不是「無矢放的」的。至於再使用方面,目前,政府有意把東座和中座交予律政司署,問題 不大;西座便須從更廣闊政治視野去考慮了。

傳承歷史活化舊建築

從港英管治到特區政府,舊政府合署都擔當了重要的政治和行政角色;從精英管治到三級會議制,從目前的選舉制度到未來的全民普選,政治和行政文化都必須有相應的調整。調整中,多讓市民參與政制改革和公共政策制訂是社會穩定的最佳保證。

香 港特區新一屆政府即將就任,候任特首梁振英在正式履新前,已要求他的管治班子必須「頻頻落區」聽取市民意見。梁振英之所以這樣做,無疑就是希望讓市民參與 政制改革和公共政策制訂,以達到維護香港社會穩定的目的。但是,如果能夠進一步把所有意見相同和不同的政治團體、關注社會事務的組織等,都視為政策夥伴, 把政府山西座的功能轉變為類似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會堂」一樣,為政府和社會各方面提供一個在同一時間、同一屋簷下,一起工作、相互交流、意見協調的環境, 相信對提高政策制訂的質量和施政效率,市民對政府的信任,都有莫大的裨益。如能這樣,舊政府合署不但可以承傳它原來的歷史意義,更可轉化為一個活的文物, 它的歷史、政治、社會意義就更重大了。

完整保存政府山原貌

歷史建築專家小組已於上周專題會議向古物古蹟辦事處表達他們的意見,備受社會各界人士關注的政府山保育方案計劃究竟如何,舊政府合署在立法會搬往新址後如何處理,政府將於月內正式公布。

年 前,政府曾聘了一間英國的文物保育顧問公司作全面研究,在洋洋萬言的報告中,以「西座則以偏重實用為主,設計上平平無奇,由於三座建築物中,以西座的建築 價值較低,因此,倘考慮拆卸任何一座建築物,最可以接受的是把西座拆卸」兩句為總結。及後社會各界人士亦紛紛上書表達他們的意見,有認為「東座與中、西座 在設計上是三位一體,不應分拆」,有指出「雖然舊合署的歷史時間不算很長,但保育意義並不單是以時間長短來衡量的」,也有認為「拆掉西座會損害到整幢建築 物的完整性和歷史風格」等。

保育對認識歷史很重要

其實,政府、顧問或是社會人士都不乏專家和學者,為什麼他們的報告、申述和建議都多是從建築的角度出發而理由又相互矛盾呢?究竟,誰是誰非,現今有沒有可引用的歷史經驗呢?要回答上述的問題,便應該認真地從文物建築保育的發展過程開始了。

文 物建築保育理念,最早出現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年代國民公會的一份文件中,「文物建築是過去某個時代的活見證」一語,意思是保育文物建築在認識歷史意義 上十分重要,可惜文件的內容不具體,在那社會動盪的年代,難起作用,但意識上的覺醒倒也喚起了日後對文物建築保育的關注。

早期的保育工作, 大都是以「復修」的模式進行,由建築師負責,建築物的產權多在政府或教會手裡。因此,保育也多是以符合政治和宗教需要為目的。這時期,已有真知灼見的人士 指出,復修和保育在理念基礎上南轅北轍,以復修來保育文物建築實在是對它們最大的破壞。十九世紀英國工藝派建築大師摩利斯指出「建築師和牧師對『復修』這 個詞的理解,除了少數例外,建築師們都是靠不住的,因為興趣和無知限制了他們;牧師們也是靠不住的,因為教規、習慣和無知限制了他們」;古典建築大師魯斯 堅在他著名的《建築七燈》一書中更認為「『復修』意味著一幢建築物所能受到的最徹底的破壞;一種一掃而光,什麼都留不下來的破壞,一種給被破壞掉的東西描 下虛假形象的破壞」。至於是否以建築的觀點來保育,同期著名的意大利古建築保育師貝爾特拉密建議「維修者必須同時是個歷史學家、文獻學家,而不僅僅是個建 築師」(筆者按:今天還應該加上社會學家),可惜嗣後亦無明顯進展。為了避免文物建築繼續被復修破壞,196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屬下的國際文物建築和歷 史地段工作者會議中通過了《威尼斯憲章》,及後更在各地不同的工作會議中作出多次修訂。可是,由於各地的政治環境不同,社會和經濟狀態不一,主政者目光有 異,保育意義理解不足,行政上因利乘便,避重就輕,捨難取易,或是一些經濟理由等,憲章精神因而在不同的因素下有著不同的詮釋,這便是造成專家、學者、社 會人士之間相互矛盾的主要原因。

在香港,相信市民都不會反對港英統治是香港歷史最重要的一頁,社會各界關注保育人士、政府及其聘用的顧問也會同意政府山是殖民統治一百七十多年歷史的政治、行政、宗教中心,這樣,就不妨用地理環境、功能建設相若的例子來看看別人怎樣看待他們的歷史中心了。

完整保存建築文物價值

位 於羅馬市寸金尺土、核心地區的歷史中心,範圍包括台伯河以東、河谷小平原的羅馬廣場,以及毗鄰的巴拉丁和卡必多兩個小山岡,自公元前三世紀羅馬共和國建立 到羅馬帝國期間,一直都是該地區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雖然在文物保育無知的年代,建築物不是被拆卸重建,就是被歲月摧殘,或因政權更替原因被破壞,如 今見到的盡是頹垣敗石。但羅馬人仍然不惜工本來保育這一片廢墟,因為剩下來一磚一瓦都是他們引以為傲的歷史標記,一木一石都承載著他們光輝歲月的歷史訊 息。

有人認為一百七十年來的殖民統治,為香港創造了經濟繁榮的局面,建立了有效率的社會和法治制度,為香港作出了史無前例的貢獻;也有人認 為港英管治改變了香港的文化取向和價值觀,所謂法治和效率,只是在香港度身定造來駕馭市民,為宗主國謀取最大利益之術而已,甚至認為殖民統治是中華民族在 近代史上最大的恥辱。誰對誰錯,引以為榮或引以為辱,都應該由歷史去判斷。由於文載歷史可因資料不確或記錄者觀點不同而有異,文物卻是無言的見證;但無論 如何,把政府山視為香港開埠以來的歷史中心,應無異議。在這個理念下,政府合署便是政府山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保育計劃的重點應該是如何忠實地、完整地保 存現政府山所有的建築物、附屬設施和殘跡所蘊藏的歷史訊息,而不是從建築設計的角度去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