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一家之言】城市怎么建?答案在面试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罗庆鸿 最后更新:2012-07-28 09:09:48
当成本效益掩盖人文元素,如何能建造出好的建筑、好的城市
为什么城市规划年年被诟病,年年依然故我?面对这样的话题,我不由得回忆起某次入学面试的问与答。
我曾三次申请入读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均告失败。1979年7月,我第四次申请,在入学面试环节,面试我的是建筑学院主任Chuck Tier,他问我为何如此坚持,我答:“我对建筑很有兴趣,很想当个建筑师。”Tier话锋一转:“你知道为什么以前三次申请都不成功?”我:“嗯,不知 道。”Tier又问:“你念过心理学吗?”我只得老实回答:“没有念过。”“你对社会学有认识吗?”“不认识。”“人类学呢?”“不认识。”Tier: “你知道建筑是什么吗?”我想了一会,谨慎回答:“不知道,但我已有多年从事建筑工程的经验。”“这就是你三次申请都被拒绝的主要原因。”接着他又抛出一 个问题,“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求申请人要先具备一个与建筑学不相关的认可学位吗?”“不知道。”Tier:“因为目前建筑学术理念相当混乱,我们也不知道 未来的建筑应该是怎样。本学院希望学生们能利用他们已有的学识,从多方向、多角度来探索属于他们自己的建筑道路。”随后Tier先生从书架上抽出两本书借 我:一本是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萨默先生的《个人空间》,另一本是跨文化传播学奠基人爱德华·霍尔的《隐藏的维度》。当然,我再次名落孙山。
多年后,再次回味这一面试过程,我有了更深的体悟:建筑既是要供人使用,就必先要认识人,才能为人办好事,而人类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都是“人”的 学问。从点到面,从门到墙,从地面到地下,从社区到城市……只要与人生活有关,莫不是建筑学的范畴。当科学文明渐渐替代了历史文化,成本效益慢慢掩盖了人 文元素,生产效率催生了专业制度,经世致用只剩下了经济实用,视觉艺术取代了美学观念,专业知识演化为“通通不识”,如何能建造出好的建筑、好的城市? 《中庸》有言“道不远人”:一座好建筑自然是“以人为本”的建筑,一座好城市当然是能令社区融合、市民安居的城市——希望我失败的面试能给城市建设者们一 点有益的思考。
(作者为香港建筑师)

网络编辑: 谢小跳 责任编辑: 蔡军剑 实习生 贺风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