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

《建築說趣之四》﹙修訂﹚-與青年規劃師對話

《建築說趣之四》﹙修訂﹚-與青年規劃師對話

青年規劃師:        老师:
您想将建筑文化普及至众人的志向,令人钦佩。使我想到法布尔的《昆虫记》,将专项的知识演绎得趣味横生。

建筑作为一门“极其专业的技术”的印象,业已形成,且十分坚固。记得10年前在校园读书的时候,看到学建筑的学生拿着画板外出写生,十分羡慕,同时又顾影自怜,觉得自己没那份天分和本事。建筑在心目中,是接近于艺术,需要极高天分的。而且大学的诸多专业中,建筑的学费也高于其他专业,更树立其高端专业的印象。

建筑之作为“器”,当然无可厚非,扎实的功底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建筑之仅仅沦落为“器”,以及建筑师地位之下降,则令人扼腕叹息了。建筑是“文化产品”,我十分赞同您的意见。您主要围绕公共建筑来阐述,我亦十分赞同。同时我认为,即便在民宅中,这一点也体现得非常充分。

“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民间盖房子,哪怕最不讲究的,亦必择吉日开工奠基,择吉日上梁落成。讲究的就不用说了,选址、方位、布局都要精心考虑过,希望家财兴旺,子孙富贵,所谓“风水”之术也。住房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可想而知。

现代房地产的发展,则打破了这种格局。房子由开发商统一建设,论套而售。房主无从亲自参与房子的建筑过程。然而即便如此,人们对房子仍倾注极多心血,奔走于家居市场,孜孜于装修设计,实则也是一种文化的投入。毕竟,这将是很长一段时间的起居之所,不能不“讲究”。我想,没有一种生物对自己的住所是不关心的。

所以,我有一个观点:今天的人并非不关心建筑的文化,只是当前的住宅开发模式挤压了这种热情,这归根结底是由人地关系的紧张格局造成的,所以导致大部分人只能将对建筑整体文化的关注转移到对家居装饰文化的关注。

然而,房产商是以商业利润为追求的,不能指望他们将住宅产品当成文化。就像不可与虎谋皮也。

公共建筑,毕竟还有大家的目光、政府的责任、社会的舆论在监督。然而,作为亿万人居所的住宅建筑,它的“文化”又有谁在关注?

您与社会学者的对话,令我想多了。

并不懂建筑,请指教!
                                   
XXX
                       2014.8.12

我:                   建築師的地位下降,我認為不單是內地的現象。我曾一次香
港建築師學會講座中,以《明天是否會更好》為題問到座的建築師,結果百份之九十以上表示會更差。

我認為形成這個每况愈下的情况,是有其複雜性和歷史原因的。首先,上世紀初以來,在功利主義的驅使下,建築學上的人文功能已轉變為房地產市場的。其次是社會形態改變了,建築學不但沒有與時並進,反而倒退在上世紀50年代那極其專業的技術定位,建築美學也只剩了那些與歷史、文化、社會、思想、行為不相關的所謂雕塑性造型﹙如:鳥巢、大褲襠等﹚的視覺藝術作品。傳來的寧波最牛的農民房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可惜仍逃離不了這個百年誤區

大師談及的公共性,我認為不單是指公共建築,而是指所有建築的人文意義。他以聖馬可教堂為例,是指該教堂所蘊藏的政治、歷史、社會、經濟、宗教、技術、美學……等可鑑古資今的重要文化訊息。

                        
                              寧波最牛的農民舍  
  
青年規劃師:      老师:

对建筑师地位下降及建筑之人文意义缺失的原因,赞同您的两个观点:其一功利主义,其二建筑学的“技术化”倾向。

其三,我认为仍在于房地产的发展及住房形态的演变。古时的房子,都是顶天立地,独栋小院,按现时的概念,即是别墅,而且拥有完全产权,一般视为家族世代居住之所,是名符其实的“家”,旧则可以修葺,废则可以重建,绵延数百千年,是为祖宅,故特别注重其营建。现时的房子,大多是开发商开发的高楼大厦中的一间,买来居住者,不过视之为“商品”,也不拥有完全产权,数十年后拆毁,几乎也不存在原位重建的可能,所以对其人文意义的重视也不比从前。

此致,
夏安!

我:                   你說的其三,已是城市規劃、宏觀經濟、土地分配、使用、
行政和管理……等公共政策範疇了。建築手法只能減輕這些政策失衡帶來的矛盾。

今天大部份城市面臨的不是城市規劃,而是城市怎樣再規劃城市持續發展規劃的課題。為了避免那些原來有機成長出來的人文元素﹙如環境特色、社區網絡關係﹚在再發展中受到衝擊,我認為政策和規劃都應該注入建築學上的“Urban Design”概念,也許可稱之為後現代城市規劃理論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