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建築說趣之四》﹙修訂﹚-與大師對話



《建築說趣之四》﹙修訂﹚-與大師對話:

大師: 先生,您好:

邮件早已收到,因赶几个项目的设计,迟复为歉。

您对比了同时代的两个世界。很有意思。我想到的是:尽管北宋对外不思进取,苟且偷安,但那时的文化还是十分发达的,文学、绘画算是一个高峰,甚至在商业、科技方面也有新的发展。而我一直感到困惑的是,不管是积弱的宋朝,还是强盛的汉唐,对建筑总没有西方(从希腊、罗马开始)那种认识。建筑似乎就是少数人使用的“器”,皇帝们对修自己的陵墓比修宫殿更在心。历朝历代,建筑一直缺乏公共性,因此也更少为公众所关注——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我担心,等到人们开始认识到作为历史和文化载体像圣马可教堂的建筑的重要性时,已经为时已晚,徒呼负负了。

再祝好,请多联系

我:     先生,

您好。謝謝您在百忙中,撥冗回覆。

時間和空間上的對比,希望能帶出立體感,增加中國讀者對歷史的認知和興趣。

建築似乎就是小數人使用的器一語,我十分認同。在加國生活多年,知道建築學是相當受歡迎的學科,老百姓普遍對建築文化都有一定的認識,對建築師也比較尊重。在香港,建築師在二戰後也是受歡迎的三師之一﹙律師、醫師、建築師﹚,原因是能賺錢,但現在建築師已只成為地產發展商蓋房子工具了。

我曾經聽一位地產老闆說過:若不是法定上要建築師蓋章簽署才能把圖紙送審的話,單找工程師便夠了。先生的擔心”“缺乏公眾認知是問題的關鍵。在香港工作多年,對香港建築師業界並不陌生,像先生這樣擔心和關注的實在不多。但無論如何,我認為改善這種情况,要從建築學問普及化開始,這也是我撰寫《旅遊新空間-打開西方建築文化之門》﹙台灣版易名《一次讀懂西洋建築》﹚的原因。

祝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