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建築說趣之四》﹙修訂﹚-與社會學者對話



《建築說趣之四》﹙修訂﹚-與社會學者對話

社會學者:先生您好!

真不好意思给您回信,不好回信的原因是,我对建筑专业不太懂,一个门外汉,不便一下子提出一些比较专业和高深的意见。

但您的心愿却是好的,可谓用心良苦,就是设法让我去读建筑这个专业,设法让我去弄懂这个专业。甚至于您希望全中国人也都提高到这种认识。因为这个专业,是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怎么能漠不关心呢?

关于您所关心的“圣马可大教堂”,以及“圣马可大教堂”现象,您认为“建筑本来便是政治、经济、社会状态的文化产品”,我是赞同的。您的另一位朋友的观点——“建筑似乎就是少数人使用的‘器’”,也是一致的,说得比较形象。他对“皇帝们对修自己的陵墓比修宫殿更在心”,我也有同感。

也是由于这段忙于一场别人的官司,就没及时回信,再加上不懂,就有了更加推迟的理由。

但,也许,我从现在起到北京多呆一段,我会学到更多建筑知识的。因为有可能要参与办一份有关建筑的刊物了,如果是这样,联系就会更多、更紧密了。肯定会时不时来向您约稿或求助的……

谢谢,并再见了!

—— X X X于北京

201488

我:           先生,

很多人對建築這個學問理解不足,過於強調一個字。是術,建築變成了蓋房子之術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建築的事,也就是以人為本的事了。因此,要認識建築的真正意義,就不能以偏蓋全的單從的角度去看,而是以眾人之事方面去閱讀。大師說的建築一直缺乏公共性,可謂對建築流弊一針見血。

這也是我把文章給你這個非建築人士的原因。




《建築說趣之四》﹙修訂﹚-與大師對話



《建築說趣之四》﹙修訂﹚-與大師對話:

大師: 先生,您好:

邮件早已收到,因赶几个项目的设计,迟复为歉。

您对比了同时代的两个世界。很有意思。我想到的是:尽管北宋对外不思进取,苟且偷安,但那时的文化还是十分发达的,文学、绘画算是一个高峰,甚至在商业、科技方面也有新的发展。而我一直感到困惑的是,不管是积弱的宋朝,还是强盛的汉唐,对建筑总没有西方(从希腊、罗马开始)那种认识。建筑似乎就是少数人使用的“器”,皇帝们对修自己的陵墓比修宫殿更在心。历朝历代,建筑一直缺乏公共性,因此也更少为公众所关注——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我担心,等到人们开始认识到作为历史和文化载体像圣马可教堂的建筑的重要性时,已经为时已晚,徒呼负负了。

再祝好,请多联系

我:     先生,

您好。謝謝您在百忙中,撥冗回覆。

時間和空間上的對比,希望能帶出立體感,增加中國讀者對歷史的認知和興趣。

建築似乎就是小數人使用的器一語,我十分認同。在加國生活多年,知道建築學是相當受歡迎的學科,老百姓普遍對建築文化都有一定的認識,對建築師也比較尊重。在香港,建築師在二戰後也是受歡迎的三師之一﹙律師、醫師、建築師﹚,原因是能賺錢,但現在建築師已只成為地產發展商蓋房子工具了。

我曾經聽一位地產老闆說過:若不是法定上要建築師蓋章簽署才能把圖紙送審的話,單找工程師便夠了。先生的擔心”“缺乏公眾認知是問題的關鍵。在香港工作多年,對香港建築師業界並不陌生,像先生這樣擔心和關注的實在不多。但無論如何,我認為改善這種情况,要從建築學問普及化開始,這也是我撰寫《旅遊新空間-打開西方建築文化之門》﹙台灣版易名《一次讀懂西洋建築》﹚的原因。

祝好。

建築說趣之四﹙修訂﹚:聖馬可大教堂



建築說趣之四修訂:聖馬可大教堂




聖馬可大教堂是最能反映威尼斯藝術風格的建築物。原教堂於公元864年為了保存聖徒約翰.馬可的遺骸而興建,但在公元976年被大火燒毀。現教堂是於公元1042-1085年間在原址重建。那時候,威尼斯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共和政體,不過在政治上卻受到奉行公教教義的羅馬教廷制肘。為了表達不滿,重建時刻意地採用正教中心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現伊斯坦堡﹚門徒教堂的建築風格和十字形平面規劃。

室內裝修也採用拜占庭風格,處處以色彩豐富的石塊和玻璃馬賽克宗教畫裝飾。外裝修更多姿多彩,不同裝飾構件來自世界各地,巧妙地融為一體,是威尼斯的藝術特色。五進口的前柱廊,穹窿頂的布置等,都和羅馬建築風格有別。穹窿上的金冠頂、哥德式的尖塔和拱頂上的弧線裝飾,分別在1315世紀加上。

大教堂雕塑性的造型,豐富的色彩,在威尼斯的藍天和亞德里海的波光下,閃閃生輝。


    這時期,

北宋王朝已渡過了近百年風雨中的穩定,但北方屢受西廈和契丹干擾,失地賠款,委曲求全,國庫日虛,國勢每况愈下。

1042年,慶歷二年,朝庭在范仲淹等人帶動改革,遭保守派反對,認為舊法多年來行之有效而告終。

1067年,熙寧三年,神宗任王安石為參知政事,「變法度」「易風俗」,改變長期積習下來的上下苟且、因循成習之風,同樣遭保守派強烈反對。為了讓新法順利進行,司馬光被調離政事,專注修撰《資治通鑑》;與王安石意見不合的蘇東坡也被調離京,到杭州任通判,自此和西湖結下了不解之緣。

1076年,王安石病逝。1084年,《資治通鑑》書成。1085年,神宗卒,太后臨朝,司馬光重掌朝政,罷絀新法。

建築說趣﹙三﹚:巴洛克鑽石-四噴泉的聖卡洛教堂



建築說趣﹙三﹚:巴洛克鑽石-四噴泉的聖卡洛教堂



這顆鑽石價值非凡,是著名意大利設計大師波洛美尼﹙Boromini﹚的傑作。

波洛美尼早年和小貝尼尼同在羅馬聖彼德大教堂工作,但關係不好,設計理念經常產生矛盾;不久,被調到設計聖卡洛教堂去。他心有不甘,堅决要把這個小小的教堂打造為一個可以為他爭一口氣的作品。

難題是,地塊太小,不適用羅馬會堂式教堂的平面布局;預算也少,花不起昂貴的裝飾,且要設三個供奉聖三一的祭殿。他靈機一觸,把平面布置為兩個不同的等腰三角形底邊相對的四角菱形,一角切割為進口,其餘三角為祭壇,之間既是中堂也是祭殿,形成一個狀似鑽石的不明確空間﹙ambiguous space﹚,是日後巴洛克建築風格採用的空間概念。此外,建築造型採用不同的凹凸面,裝飾使用了大量廉價石灰批盪造成弧線,目的是要做到雖小卻大的視覺效果和把視線帶送到要去的地方。這個在巴洛克早期被譽為巴洛克鑽石的小教堂,卻大大地影響巴洛克建築風格日後的發展。

到羅馬旅遊,不要忘了去提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