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

建築說趣之五:西班牙聖家教堂﹙1882-﹚



建築說趣之五:西班牙聖家教堂1882-


去西班牙旅遊,不要錯過到巴塞隆拿看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聖家教堂﹙La Saqrada Familia﹚。

一直以來,這個被視為「現代哥德」的建築作品都極具爭議。有認為甫出教堂地鐵站,便立刻發覺它是一個醜陋無比、與環境極不協調的龎然大物﹙out of place﹚,走近去看,更感覺構件之間的比例也不對,造型不知所以,藝術表現難於理解;也有認為它極具創意,脫離保守,突破成規的一個完美曠世之作。

究竟是醜是美,誰是誰非,創作理念是怎樣形成的?那些稀奇古怪表面的背後又承載著多少歷史文化份量?持續了百多年,至今倘未完成的作品,原創者高Antonio Gaudi﹚已於1926年去世,又能否讓他人代他完成等,在清楚瞭解到原創者的想法,思維方式,西班牙人對哥德建築的認知及摩爾人﹙Moors﹚的影響之前,相信是不容易找到答案的。

據說,最初除了一些簡單幾何圖象的概念外,設計以模型示意,並沒有整體方案,更沒有施工計劃。工程由祭堂開始,邊設計邊施工,過程中,按高地的想法不斷修改,直至他滿意後,才開展其他部份工程這樣持續至高地去世,前後達三十四年,工程仍未完成。所以,可以肯定的說,他本人也不會知道教堂最終的模樣。
平面示意圖

這時期,正是歐洲在工業革命的高峰時,新技術、新產品、新需要和新的經濟模式,改變了生活方式,也改變了傳統的思維模式,催生出一個嶄新的藝術理念。於是,傳統的對稱、雄渾、力量、理性、現實,變為不對稱、纖幼、柔弱、浪漫、超現實,藝術理念以大自然為師,認為大自然是沒有直線的,所以創作以曲線取代了傳統的直線,廣泛地被採用於建築、室內裝修、平面設計、工藝、服裝,以至日常用品等。這藝術流向瞬間席捲世界各地。對中國的影響,看看上世紀初,列強於租界內的一些建築裝飾和十裏洋場那些趨時仕女的服裝便可見一二了。

平面設計

   室內裝修      

服裝設計


高地的腦袋

認識高第的腦袋要從他的血緣和成長的地緣開始。他出生於西班牙東沿瀕地中海加泰隆尼亞省﹙Catalonia﹚的一個小鎮,多是早期腓尼基﹙Phoenicia﹚和迦太基﹙Carthage﹚移民的後代,富創造力,熱愛大自然,有獨立語言和政治體制。北面與法國接壤,雙方關係密切,同樣以羅馬公教為主要信仰。

高地求學期間,正值宗教改革後,法國處於由勒.杜克﹙ViolletleDuc﹚帶動的哥德復興運動的熱潮中,他認同杜克的主張磚石與鋼鐵混合應用的理念;他是個理想社會主義者﹙utopia socialism﹚,認為建築結構更應與大自然有機關係相互配合,這樣,天地人的關係便可以完美地結合起來。
 
 

加泰隆民亞省位置圖
 勒.杜克
勒杜克的磚石與鋼鐵混合示意圖

說到高地的藝術創意,就不能忽略摩爾人對他的影響。歐洲中古時代,西元7111492年間,前後700多年,伊比利亞半島由葡萄牙、西班牙以至法國南部,大部份地區都被來自北非摩爾人統治,對該地區的文化積累影響深遠﹙想想英國人統治香港只有百多年﹚。

摩爾文化是西亞穆斯林、突厥﹙奧斯曼帝國,即今土耳其﹚和西哥特﹙Visigoths﹚文化的綜合體,建築特點是擅用陶瓷、磚塊、玻璃馬賽克、彩色玻璃、大理石塊,以至熟鐵﹙wrought iron﹚等設計成各種裝飾圖案,工藝精緻,色彩豐富。高地巧妙地把這些工藝理念以自由奔放的手法再創作,成為他獨有的藝術特色。﹙待續﹚



摩爾人的裝飾和建築藝術

高地的巴特盧寓所  

教堂籌建於政權由教會和貴族掌控、加泰隆民亞省爭取獨立時期,政治經濟混亂,內戰一觸即發,教堂設計意念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意識形態與當地的宗教信念,獲各界人士支持,建造費用由熱心人捐獻。可是,經費經常不足,工程時斷時續,高地不但沒有賺取豐厚的設計費,反而要節衣縮食,甚至要在街上募捐生活費。一個晚上在街上被車撞倒,路人以為他是乞丐,不予理會,最終因送院過遲而不治。


模仿大自然有機生態的柱網


摩爾藝術影響的柱頂裝飾



是美是醜,怎樣看?﹙待續﹚



取材自《一次讀懂西洋建築》,大塊文化。









 

















《建築說趣之四》﹙修訂﹚-與青年規劃師對話

《建築說趣之四》﹙修訂﹚-與青年規劃師對話

青年規劃師:        老师:
您想将建筑文化普及至众人的志向,令人钦佩。使我想到法布尔的《昆虫记》,将专项的知识演绎得趣味横生。

建筑作为一门“极其专业的技术”的印象,业已形成,且十分坚固。记得10年前在校园读书的时候,看到学建筑的学生拿着画板外出写生,十分羡慕,同时又顾影自怜,觉得自己没那份天分和本事。建筑在心目中,是接近于艺术,需要极高天分的。而且大学的诸多专业中,建筑的学费也高于其他专业,更树立其高端专业的印象。

建筑之作为“器”,当然无可厚非,扎实的功底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建筑之仅仅沦落为“器”,以及建筑师地位之下降,则令人扼腕叹息了。建筑是“文化产品”,我十分赞同您的意见。您主要围绕公共建筑来阐述,我亦十分赞同。同时我认为,即便在民宅中,这一点也体现得非常充分。

“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民间盖房子,哪怕最不讲究的,亦必择吉日开工奠基,择吉日上梁落成。讲究的就不用说了,选址、方位、布局都要精心考虑过,希望家财兴旺,子孙富贵,所谓“风水”之术也。住房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可想而知。

现代房地产的发展,则打破了这种格局。房子由开发商统一建设,论套而售。房主无从亲自参与房子的建筑过程。然而即便如此,人们对房子仍倾注极多心血,奔走于家居市场,孜孜于装修设计,实则也是一种文化的投入。毕竟,这将是很长一段时间的起居之所,不能不“讲究”。我想,没有一种生物对自己的住所是不关心的。

所以,我有一个观点:今天的人并非不关心建筑的文化,只是当前的住宅开发模式挤压了这种热情,这归根结底是由人地关系的紧张格局造成的,所以导致大部分人只能将对建筑整体文化的关注转移到对家居装饰文化的关注。

然而,房产商是以商业利润为追求的,不能指望他们将住宅产品当成文化。就像不可与虎谋皮也。

公共建筑,毕竟还有大家的目光、政府的责任、社会的舆论在监督。然而,作为亿万人居所的住宅建筑,它的“文化”又有谁在关注?

您与社会学者的对话,令我想多了。

并不懂建筑,请指教!
                                   
XXX
                       2014.8.12

我:                   建築師的地位下降,我認為不單是內地的現象。我曾一次香
港建築師學會講座中,以《明天是否會更好》為題問到座的建築師,結果百份之九十以上表示會更差。

我認為形成這個每况愈下的情况,是有其複雜性和歷史原因的。首先,上世紀初以來,在功利主義的驅使下,建築學上的人文功能已轉變為房地產市場的。其次是社會形態改變了,建築學不但沒有與時並進,反而倒退在上世紀50年代那極其專業的技術定位,建築美學也只剩了那些與歷史、文化、社會、思想、行為不相關的所謂雕塑性造型﹙如:鳥巢、大褲襠等﹚的視覺藝術作品。傳來的寧波最牛的農民房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可惜仍逃離不了這個百年誤區

大師談及的公共性,我認為不單是指公共建築,而是指所有建築的人文意義。他以聖馬可教堂為例,是指該教堂所蘊藏的政治、歷史、社會、經濟、宗教、技術、美學……等可鑑古資今的重要文化訊息。

                        
                              寧波最牛的農民舍  
  
青年規劃師:      老师:

对建筑师地位下降及建筑之人文意义缺失的原因,赞同您的两个观点:其一功利主义,其二建筑学的“技术化”倾向。

其三,我认为仍在于房地产的发展及住房形态的演变。古时的房子,都是顶天立地,独栋小院,按现时的概念,即是别墅,而且拥有完全产权,一般视为家族世代居住之所,是名符其实的“家”,旧则可以修葺,废则可以重建,绵延数百千年,是为祖宅,故特别注重其营建。现时的房子,大多是开发商开发的高楼大厦中的一间,买来居住者,不过视之为“商品”,也不拥有完全产权,数十年后拆毁,几乎也不存在原位重建的可能,所以对其人文意义的重视也不比从前。

此致,
夏安!

我:                   你說的其三,已是城市規劃、宏觀經濟、土地分配、使用、
行政和管理……等公共政策範疇了。建築手法只能減輕這些政策失衡帶來的矛盾。

今天大部份城市面臨的不是城市規劃,而是城市怎樣再規劃城市持續發展規劃的課題。為了避免那些原來有機成長出來的人文元素﹙如環境特色、社區網絡關係﹚在再發展中受到衝擊,我認為政策和規劃都應該注入建築學上的“Urban Design”概念,也許可稱之為後現代城市規劃理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