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凡爾賽宮:權力奢麋的高峰,王朝沒落的拐點



諺語說「弓滿則折,月滿則虧」,法蘭西家族經營了一千多年的家族王朝到了全盛時期便急速衰落,凡爾賽宮便是這個自然規律的佐證。

位於巴黎南約20公里的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 1661-1756),原是貴族的狩獵莊園,路易十三於1622年購入,死後,產權由路易十四繼承,現在大部份的建築都是他執政時期建設的。

路易十四於五歲登基﹙1643﹚,初期受到貴族和顧命大臣挑戰,幸得母后扶持才得以于23歲親政﹙1661﹚,因此,自幼便體會到權力的重要,學會駕馭王室貴族、公卿大臣之術。在位72年,把法蘭西王朝帶進了史無前例的全盛時期。無獨有偶,中國清朝康熙皇帝約于同時期8歲登基﹙1661﹚,十四歲親政﹙1667﹚,受到同樣的挑戰,也同樣得到祖母孝莊太后的保護,在位61年,是清代的政治經濟高峰期,史稱「康熙盛世」。

路易十四親政前,已刻意建設凡爾賽宮,為搬離那在巴黎市中心、容易受政治干擾的羅浮宮作準備。他委任勒.溫特及勒.諾特 (André Le Nôtre) 共同規劃和設計整個建設計畫。路易十四熱愛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尚,早於1663年便設立羅馬獎學金和在羅馬創立法國藝術學院,獎勵有天分的藝術工作者到義大利學習,為國家未來建設培育人才。

勒.布倫十五歲已在法國藝術界嶄露頭角,受到教庭賞識,支持他到義大利跟多位著名的巴羅克名師學藝,被路易十四認為是法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藝術家。勒.溫特早年隨石匠父親工作,對義大利前巴羅克年代建築大師貝爾尼尼父子 (Pietro, Lorenzo Bernini) 和科爾托納 (Pietro da Cortona) 的藝術風格認識很深,輾轉從事建築設計工作,被喻為當代最出色的法國巴羅克建築師……(節錄自《遊法國看建築》—經已出版)。









遊法國看建築》將法國920世紀期間的主要建築流向分為四個時期,簡要介紹每一時期的地理環境因素、歷史背景和宗教對建築的影響;並通過列舉代表性的建築物(以全書兩百余幅高清圖片展示),淺談它們身後豐富多彩的歷史故事與 ...

一本將建築知識與歷史、地理、宗教文化完美結合的趣味讀物

透過文化濾鏡,繪製法國經典建築地圖

200余幅高清圖片和生動敘述再現法國經典的人文景觀

【圖書簡介】

書名 《遊法國看建築》

作者 羅慶鴻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96

書號        978-7-80768-255-4

定價        78.00

開本        16K720*965

印張        23印張,368

【建議上架】        建築、文化、旅行、歷史

【目標讀者】        歐洲建築愛好者、法國文化愛好者、歐洲歷史愛好者

【同類參考】        《歐遊看建築》《羅馬:一座城市的興衰史》《城市的故事》《重新發現日本》《北歐,冰與火之地的尋真之旅》

【關鍵字】    法國 建築 藝術 歷史 文化 三聯 旅行

【編輯推薦】

這既不是一本枯燥的專業建築書,也不是一本網紅地標打卡指南,而是一本將建築知識與歷史、地理、宗教文化完美結合的趣味讀物,佐以200余幅高清美圖,非常適合偷得浮生半日閒時翻閱。

如果你邊游法國邊閱讀本書,你會更真切地認識法國、熱愛法國;如果你在學習工作的閒暇閱讀本書,保證足不出戶就能在心中繪出一幅法國經典建築地圖。

從殖民時代起,法國始終保持著較大的國際影響力,法國文化與思潮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2019年正值中法建交55周年,本書是開始瞭解法國建築及其背後歷史文化的良好契機。

這是一個全面瞭解法國建築、歷史、文化的絕佳機會,穿越歷史的隧道領略全法:從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到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從聖蜜雪兒山到阿維尼翁古城,從凱旋門到協和廣場,從埃菲爾鐵塔到蓬皮杜藝術中心,從布列塔尼到藍色海岸,從拿破崙到戴高樂……巧妙串聯歷史與文化、皇權與宗教、地理與政治,多角度分析建築特色及其形成原因,力求還原真實的法國社會環境。

作為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歷史建築評估專家小組成員,作者運用專業與私人雙重視角,走遍全法,近距離觀察歷史建築,收集大量材料,觸摸歷史細節,帶領讀者飽覽全法景色的同時瞭解建築背後的故事。

【媒體評論】

建築,這是最高的藝術,它達到了柏拉圖式的崇高、數學的規律、哲學的思想、由動情的協調產生的和諧之感。這才是建築的目的。

——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建築的一半依賴于思維,另一半則源自於存在與精神。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秩序牽涉的是形式的整合性或複雜性,張力突顯的是形式的運動性或矛盾性,兩者的意向性恰好逆反,對它們之間強弱衝突之推敲就構成現代建築形式的整體品相。

——美國建築學家路易士·康

要使建築結構適合於環境,要注意到氣候,地位和四周的自然風光,在結合目的來考慮的一切因素中,創造出一個自由的統一的整體,這就是建築的普遍課題,建築師的才智就要在這個可提到完滿解決上體現。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歷史便是本末始終的過程。歷史是看不見的,建築卻是實實在在地出現在眼前;建築學者都同意建築是無形的文化的有形載體和文明的有形佐證。

——本書作者羅慶鴻

【內容簡介】

《遊法國看建築》是一本透過文化濾鏡欣賞、認識法國經典建築的有趣之書。

作者將法國920世紀期間的主要建築流向分為四個時期,簡要介紹每一時期的地理環境因素、歷史背景和宗教對建築的影響;並通過列舉代表性的建築物(以全書兩百余幅高清圖片展示),淺談它們身後豐富多彩的歷史故事與建築之間的關係。讓讀者在暢遊法國之餘,可以通過欣賞這些建築物,對法國的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形態有更深切的認識。

【作者簡介】

羅慶鴻,建築師,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歷史建築評估專家小組成員。曾于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院主修建築歷史與文化。著有《政經建築觀》《歐遊看建築》。

【圖書賣點·供採購參考】

1. 作者此前出版過《歐遊看建築》,有一定的讀者積累,新作《遊法國看建築》可與前作形成系列,推出系列叢書。並且作者作為專業建築師、建築研究員,文章內容翔實、視角專業;

2. 作者曾親自走訪法國各地,探訪各式建築並拍攝了大量攝影作品,本書內容取材于作者在法國的遊覽、研究經歷,細節真實生動,圖片豐富清晰;

3. 歷史建築一直是法國旅遊的熱門景點,每年吸引大量中國遊客,2019年正值中法建交55周年,官方會有相關報導,可借助熱點;

4. 法國文化在中國的影響力日益擴大,近年來如《北歐,冰與火之地的尋真之旅》等外國文化觀察類書籍比較暢銷,本書有一定銷售潛力;

5. 作者本人常駐香港,可在深圳、廣州等地舉辦發佈會,也可利用作者的媒體資源做專訪。

目錄

前言

混亂的歲月(5—9世紀)

羅馬風時期(9—12世紀)

地理環境因素/010

歷史背景/011

宗教影響/014

卡爾卡松城堡 法國羅馬風建築之源/024

聖蜜雪兒山 英法的恩怨情仇/040

聖塞寧大教堂 法國羅馬風建築的基本範式/048

昂古萊姆主教座堂 王朝家族之爭的見證/060

哥特時期(12—16 世紀)

地理環境因素/072

歷史背景/073

宗教影響/075

阿維尼翁古城、斷橋、教宗宮 王權與神權相爭之挾教宗以令諸侯/076

聖但尼聖殿 建築歷史邂逅宗教傳奇/086

巴黎聖母院 哥特建築風格的經典/092


亞眠主教座堂 哥特建築再上高峰/102

聖物小教堂 英明君主與倒楣皇帝/108

克呂尼大宅 衝破政治樊籠,有情人終成眷屬/118

盧昂司法宮 新哥特風格的公共建築樣式/126

布盧瓦城堡 由卡佩王朝到波旁王朝,由哥特走向法式巴羅克/132

文藝復興時期(16—19世紀)

地理環境因素/144

歷史背景/145

宗教影響/148

女士橋堡 滄桑兩美人/150


巴黎市政廳 巴黎最早的公共建築,在這裡,洛可哥巧遇哥特和巴羅克/158

盧浮宮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和歷史的載體/168


盧森堡宮 王朝內訌與母子爭權/186

軍事博物館 一代軍事天才的最終安息之處/196

凡爾賽宮 權力奢靡的高峰,王朝沒落的拐點/202


協和廣場、瑪德萊娜教堂、國民議會大樓 都市規劃與歷史景觀/222



走向近代(19—20世紀)

地理環境因素/234

歷史背景/235

宗教影響/245

巴黎司法宮 與巴黎一同成長的文化遺產/250

先賢祠 羅馬萬神廟在法國的後嗣/258

巴黎凱旋門 古羅馬建築文化與布雜藝術碰撞的作品/270


巴黎歌劇院 無遠弗屆的藝術創作/278


聖心大教堂 國家新氣象、仁愛之心的象徵,宗教融和的標記/292

埃菲爾鐵塔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300

大皇宮、小皇宮、亞歷山大三世橋 法國美術學院與羅馬獎學金的成果/308

蓬皮杜中心 高科技建築風格的拓荒者/328

附錄

法國王朝年表/342

法國大區及下轄省名稱/351

圖片來源

致謝

序言/後記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歷史便是本末始終的過程。歷史是看不見的,建築卻是實實在在地出現在眼前;建築學者都同意建築是文化的無形載體和文明的有形佐證。要從建築中找出歷史,或從歷史的角度去看懂建築,那麼必須從認識“建築歷史”和“歷史建築”這兩個概念開始。

建築歷史是指人類從穴居到現代創造出來的各種不同的有形生活空間;歷史建築則是指建築物承載著的無形的歷史訊息。前者是共通性的,一個新的建築理念會隨著時間和地緣關係傳遞到其他地方去,然後根據各地不同的地理環境、政治、經濟、宗教等文化因素和社會狀態產生多元的變化;後者是獨一無二的,建築物記錄著的事與理,是沒有其他事物可以代替的。其實,任何建築物都存在著這兩個有形和無形的元素,它們的價值取決於該建築物對人類未來社會潛在的重要意義。

拙作《歐遊看建築》是以建築歷史為主線去談歐洲各時期的建築風格及其形成的本末始終;本書則是從歷史建築的角度去概說法國自擺脫西羅馬帝國的掌控和數百年混亂歲月後,1200多年來的建築發展沿革和它們潛藏著的歷史意義。

本書把法國920世紀期間之主要建築流向分為四個時期,扼要闡述每個時期的地理環境因素、歷史背景和宗教對建築的影響;並列舉一些代表性的建築物來談談它們背後的歷史故事和建築本身的關係,讓讀者在暢遊法國之餘,也可以通過欣賞這些建築物,對法國的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形態有更深切的認識。